(资料图)
在过去的三十五年里,我收获了一份温暖与感动,这就是《金融时报》伴随我一起成长的难忘岁月,似涓涓溪流,又似飞起的浪花,每每在我的心里激荡起美丽的涟漪波光。
1987年12月25日,这一天是我来到工行大丰支行参加工作的日子。刚到支行人事股报到,我就看见人事股长桌子上放着一张《金融时报》。这是我与《金融时报》的初相识。有一天,我下班后来到支行会计股,有点忐忑地向一位老同志借阅《金融时报》,他爽快地答应了。我认真阅读了《金融时报》“银河”副刊刊发的精美诗歌散文、风趣杂文等,感觉很有收获。
随后,我也曾试写了几篇小散文向《金融时报》等报刊投稿,无奈都石沉大海。父亲看到我情绪低落,建议我从业务工作写作入手,既可助我提高业务水平,也可提高写作能力。我听从了父亲建议,开始写作金融、经济类评论和理论文章。要写作,阅读是基础,作为国内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重要发布渠道的《金融时报》无疑是我最好的学习园地。从那以后,我白天上班,下班后便借来《金融时报》仔细研读。对于我来说,《金融时报》仿佛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这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金融理论知识。手捧《金融时报》,就如同坐在亮堂的教室里,聆听于光远、董辅礽、萧灼基、厉以宁、吴敬琏、甘培根、赵海宽、吴晓灵、秦池江、曾康霖等大家学者纵论经济金融理论、共话中国金融改革。
1993年9月,我考上了江苏电大金融专业,《金融时报》更成为了我学习的好帮手和好伙伴。1996年,我准备毕业论文时,《金融时报》刊登的有关“公开市场业务”的系列专题文章给了我启示。在那之后,只要时报刊登有关“公开市场业务”的内容我都认真收集研究。经过近半年的写作、修改,一篇《浅论我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终于完成。这篇论文不但成为我们这届毕业班的优秀论文,还在国家级、省级经济金融类刊物上发表了。
随着对金融业务领域学习的深入,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的梦想变得愈发清晰,那就是在《金融时报》发表一篇文章。1996年,金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个爆炸性新闻震动了社会:中国银行江西星子县支行被撤销。看到这则新闻,我立即撰写了2000多字的分析文章《银行人,你还捧着“金饭碗”吗》,在1996年12月2日的《金融时报》发表。十年磨一剑,多年的夙愿终于得偿。手捧着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我激动的心绪难以平复。从那以后,我有多篇文章陆续在《金融时报》发表,我也从一名普通的读者成为了创作者。
我很庆幸,自己从参加工作时就和《金融时报》结下不解之缘。我更欣慰于与《金融时报》携手前行,一起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金融业的改革腾飞。2009年9月,我撰写的《银行柜台变迁记》在《金融时报》发表;2012年8月,《业务凭证的那些事儿》获《金融时报》“我看十年金融巨变”征文优秀奖;2017年12月,《四进海丰村》获《金融时报》“我与金融那些事”征文三等奖……后来,我还加入了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和江苏省作家协会。
回想1987年参加工作初遇《金融时报》的日子,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如今,我案头天天阅读的报纸必有《金融时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金融时报》也与时俱进,我不但关注了《金融时报》的微信公众号,还下载了《金融时报》APP,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便捷地了解权威金融资讯和知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老歌《绿叶对根的情意》中的歌词。我对《金融时报》正是有着这样的依恋和怀想。如果把时报比作一棵大树,我就像她枝头的一片小小绿叶,我的心始终追随着她的挺拔身姿,我的根就在她生长的这片金融沃土!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盐城大丰支行)
在过去的三十五年里,我收获了一份温暖与感动,这就是《金融时报》伴随我一起成长的难忘岁月,似涓涓溪...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也是“大湾区最美生态绿洲”广东省肇庆市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底气。近年来,围...
“互换通”的上线,是人民币利率衍生品业务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创新,是对人民币利率互换产品现有结算代...
7月4日,农发行携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债券通公司,通过iDeal和ePrime联合提供的跨境认购服务,在中央结...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新计算的7月1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102 30,较此前交易周最后一个交易日(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