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与人打交道的事,要想获得成功,知己知彼永远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完成人际沟通,当然更加需要知己知彼。而知己知彼,则应该在、也必须在对话之前就启动。
(资料图片)
说话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共识、增加理解与信任,也是为了让对方倾听自己、留下正面印象。从这个角度看,真正的说话也是应该在说话之前就开始的。
一个完整的交流过程,究竟包括哪些环节?哪里才是起点和终点?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定位,将决定人在交流中的种种表现和交流质量,也决定了对方对你的第一观感和基本判断。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语言交流的全部重心,都是要围绕说话的内容,研究说什么和怎么说。但其实,在对话之前、对话之后以及非对话时的许多细节,都会对沟通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同时重视对话之前、之中、之后三个部分,才能为对话作出更充分的系统性的准备,把不可控风险降至最低,减少交流失败或失效的可能。
对话之前的谋篇布局
对话交流之前,经常需要我们在不见面的状态下,提前主动和交流对象做一些必要联系,传递一些基本信息,比如自我介绍、问候对方、预约时间地点、阐明沟通事项等,同时这本身也是古今通行的一种社交礼仪。
提前联系时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必须简约,力避冗长,主要为了传达尊重、展示友好、表示期待以及提前为沟通交流的关键内容做一些铺垫,以便提升交流效率。至于措辞,则要准确严谨,语气庄重平和,修辞手法点到即止,不然会产生卖弄之感,带来反效果。二是注意分寸尺度,如根据交流对象的身份、二人关系程度、交流内容等,选择妥当的联络形式,有些适合使用邮件,有些适合语音信息,有些适合文字信息;同时格式体例的规范、礼貌敬语的恰到好处,也都能迅速捕获好感。
此外,在一些重要程度较高的对话之前,还应适当设计,“打造”服装仪表,并适当修饰自己的声音,规划自己的语态与节奏等外部元素。
在此引入两个心理学概念,一是知觉选择性原理——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更加关注与偏爱某些刺激度更高的信息,进而以此为基础,组织加工出对事物的整体性判断。刺激度高主要指颜色鲜艳、光线明亮、声音响朗、对比鲜明、运动变化符合人的兴趣和期望等;反之,光泽暗淡、声音微弱、轮廓模糊的事物就不容易得到关注与好感。具体到说话的外部元素来说,自己的语态节奏、仪表外观、服装的样式与色彩、声音的音量音色等,如果能适度地做到稳定、美观、亮眼,就会促成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好印象,对促进交流成功也会事半功倍。
二是记忆理论中的选择性记忆功能——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的部分,而过滤掉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部分;同时也常常只能记住其中最精彩的最吸引自己的一些画面,而且这一行为往往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因此,说话时除了要注重内容本身的完善,适当地投其所好;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外观、语音语态等元素,同样要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投其所好,最好还要让这些元素亮眼一些、出彩一些。而投其所好,或者说至少不要发生明显冲突,自然需要提前对对方的“背景知识”以及情绪心理有个大致了解。
对话之后的巩固补充
对话之前要注重礼仪,在对话交流之后,也应匹配同等程度的关注与认真,同样要做到注重礼仪、传达尊重。这些附加的操作可以对沟通中的积极因素继续做巩固或补充,可以强化沟通中的共识,可以展示礼仪从而进一步留下好印象;可以修补不妥之处以改善对方的认知与感受。
说话之前和说话之后,都做到“精心备战”,也符合心理学中的序列效应。
序列效应指人们对首先见到和最后见到的事物会有更强烈的印象,从而提示我们有意识地将重要信息放在首位和末尾,其中又包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譬如在网页设计中就常把序列效应用于导航模块,首页、联系方式、个人中心这些重要链接总是放置于网页首行或底部。序列效应提醒我们在对话交流中,要有意识地做好开场语和收尾语,并且最好能在其中制造亮点;同时尽量把需要反复提醒强调的重要信息放在最后面去说,以求获得最大关注度。
但如果再延伸来看,首因效应强调“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所产生的心理学效应,在行为过程中,最先接触的事物会给人留下深刻的感受或认知,影响人对事物的整体感知判断,所以我们在对话之前的种种礼仪、尊重、善意的表现,往往会奠定对方对我们的好恶倾向以及对交流的愿望与期待,进而直接影响交流的走向乃至成败。
近因效应则强调在行为过程中,对事物的最近的一次接触会给人留下深刻感知,同时还能对首因效应所形成的心理作用起到巩固与调整等作用。所以我们在对话之后,再适当补充一些交流,例如表达感谢与赞美、巩固共识、重提对话中的兴趣点、表达继续交流的期待等,不仅能使交流的效果更好、“完成度”更高,而且也是在体现社交礼仪“善始善终”的完整性。
本来,序列效应在对话中的最直接应用,是提醒我们必须把开场白和结束语做好,给人留下正面的深刻印象。但如果把交流过程的两端再做延展,那么对话之前和对话之后这两个板块,就变成了最置前的首位和最缀后的末位。因此,这两个板块中各个点位的完善处理,不仅会使序列效应得到更充分发挥,而且会进一步强化对方的好印象,为成功的交流沟通提供双重保障。
知己知彼保障高效沟通
要想把“说话之前”和“说话之后”的各种细节切实做好,就必须完成一个大前提:知己知彼。
我们在开篇就说过,知己知彼,对话才能顺畅高效,才能获得我们期待的结果。从人际关系学角度看,对话活动的两个核心目标,一是表达自己,让对方了解自己;二是更好地了解对方。所以远在对话开始之前,我们就需要先充分了解自己,再充分了解对话人。
先看前者——表达自己。
你是谁?你了解自己吗?你有没有试过用一分钟时间快速有力地介绍自己?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可以把你的优势与劣势、特征与特点都立即表达出来吗?这些表达又都能简明准确吗?
如果这些答案全都模糊不清,就难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而想和别人沟通舒畅、想让别人认同你进而产生好感,就会更加困难。
再看后者——了解对方。
在某些重要谈话,或者重要场合的表达之前,先行关注谈话对象的“背景知识”,必定会有益无害,无论我们面对的是单独的谈话对象还是集体场合中的更多人群。例如谈话对象的情感好恶、知识结构、职业经历、兴趣偏好、审美倾向,甚至可以细化到对方喜爱的色彩、图案、服饰等。这就需要我们尽量多做一些额外的功课,例如基本的探询、大致了解一下对方的朋友圈、看看对方说的写的分享的内容等。提前了解谈话对象的基本情况,本身就是对对方的切实关注与尊重,也是对谈话行为的尊重。同时,了解对方的兴趣与偏好,也就能大致确定了谈话的范畴与边界,尤其是能够把握好谈话的“舒适区”和“禁区”,既能保障有的可聊、聊得下去,又能防止越界。譬如当话题谈到两支球队的热门比赛时,一面贬低对方心中喜爱的主队,一面大赞对方心中的“敌队”,那就是巨大的失误。
同时,对于对话交流的很多核心原则,比如尊重、赞美、共情、同理等,对话之前和之后的“外围工作”,特别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也是一种切实依据和有益补充。没有这些工作所提供的基础性辅助,所谓的尊重与赞美便会显得苍白无力,共情和同理也会失准失效。
综上,在正式对话之外的一切准备,都是围绕两个目标:一是给对方建构出好的印象;二是更多地去了解对方,使交流策略与交流内容能有更精准的针对性,从而也使交流更有效率,更易共情。
所谓“郑重其事”,就是指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或正在做的事,给予足够专注和重视,花心思、下功夫。所以,对话之前、对话之后,虽然发生于正式对话之外,但却是能够深刻影响我们交流效果的重要环节。对这些环节精心策划、严密筹备,适当运用技巧和策略,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这次对话本身的尊重,从中也能折射出我们对于交流成功的意愿和决心之强度。
标签:
任何与人打交道的事,要想获得成功,知己知彼永远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当下全球经济的鲜明特征之一。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今年发布的《2023年世界社会报
5月16日至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出席欧洲复兴开发银行2023年年会。参会各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下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举措之一。实际贷款利率下降是在推动利率市场
由上海市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制订的《上海市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已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