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融资业务迎来两项制度“红利”。10月20日晚间,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金融”)公告称,经中国证监会同意,中证金融启动市场化转融资业务试点。与此同时,中证金融还宣布,整体下调转融资费率40个基点,调整后各期限档次的费率具体为:182天期为2.10%、91天期为2.40%、28天期为2.50%、14天和7天期为2.60%。
业内人士认为,中证金融启动市场化转融资业务试点,进一步优化完善了转融通制度,将提升证券公司资产负债运营能力,发挥引导资金规范入市的积极作用。转融资费率下调,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助力提升交易活跃度。
满足券商多样化融资需求
(资料图片)
转融资业务是融资融券业务配套制度安排,于2012年推出。据了解,现行交易模式下,转融资期限分五档(7天、14天、28天、91天和182天),每档对应一个固定费率。证券公司在转融通授信额度范围内申报,转融通平台自动撮合成交,中国结算划付资金,资金到账后实时可用。
中证金融官网显示,转融通业务是指证券金融公司将自有或者依法筹集的资金和证券出借给证券公司,以供其办理融资融券业务的经营活动。转融通包括转融资业务和转融券业务。转融通是融资融券业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解决证券公司在开展信用交易业务时自有资券不足的问题。
中证金融启动市场化转融资业务试点值得关注。据悉,此次转融资市场化改革,旨在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满足证券公司多样化融资需求。
此次改革的核心是“灵活期限、竞价费率”。具体来看,中证金融设置短(1天至28天)、中(29天至91天)、长(92天至182天)三个期限区间,对应设置三档费率上下限。证券公司可以在1天至182天的期限范围内自主确定资金使用期限,并在转融资费率上下限之间报价。转融通平台集中匹配达成竞价交易。当日申报、当日成交、当日资金可用。试点期间,中证金融选取一个期限区间试点竞价,证券公司试点期限区间内的资金需求通过参与市场化竞价得到实现,其余期限区间的资金需求,沿用现行交易方式。
业内人士认为,转融资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优化了转融资费率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了转融资费率随行就市,在资金使用期限上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对证券公司来说,市场化转融资将更好地匹配资金规划,满足差异化需求。
整体下调转融资费率40个基点
除了启动转融资市场化改革外,中证金融还整体下调转融资费率40个基点,调整后各期限档次的费率具体为:182天期为2.10%、91天期为2.40%、28天期为2.50%、14天和7天期为2.60%。
对于下调转融资费率,中证金融表示,这是根据资金市场利率水平做出的正常经营性调整,旨在满足证券公司低成本融资需求,促进合规资金参与市场投资。
这并非中证金融首次下调该费率。记者梳理中证金融官网发布的动态发现,中证金融曾3次下调转融资费率。
2014年8月15日,中证金融转融资业务费率下调80个基点,182天期转融资费率从6.6%降至5.8%。2016年3月10日,经中证金融业务决策委员会审议,决定自3月21日起将转融资各期限费率调整为182天期为3.0%、91天期为3.2%、28天期为3.3%、14天期和7天期为3.4%。2019年8月7日,中证金融公告称,决定自2019年8月8日起,整体下调转融资费率80个基点,其中:182天期费率由4.3%下调至3.5%,91天期费率由4.6%下调至3.8%,28天期费率由4.7%下调至3.9%,14天期和7天期费率由4.8%下调至4%。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此次下调转融资费率,有助于证券公司以更低的成本从中证金融获得资金,有助于提高融资余额,券商业绩有望迎来提升。
促进融资融券业务规范发展
近3年,转融通业务经历了较快发展。中证金融发布的月度统计表显示,截至今年9月,A股转融通余额约1673亿元,其中,转融资余额为594亿元。
中金公司研究部认为,本次转融通制度的优化,既丰富了证券公司中短期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券商的流动性水平;又有利于提高转融资业务的效率,从而实现正向引导资金入市,并更好地促进国内融资融券业务的规范发展。伴随着转融资费率下调、市场化转融资业务试点的启动,预计转融通业务在融资融券业务中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证金融表示,下一步,中证金融将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组织证券公司进行技术系统改造、测试和业务培训,发挥正向引导资金规范入市的积极作用。
转融资业务迎来两项制度“红利”。10月20日晚间,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金融”)公...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我国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举措加力提效,外贸呈现较强发展韧性,为稳定宏...
近一段时间以来,“稳楼市”政策密集出台。9月30日,人民银行决定自2022年10月1日起,下调首套个人住房...
10月23日,证券行业5家头部券商,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中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顶住压力,进出口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展现了较强的韧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