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受到限制,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从2020年开始出现大幅波动,原材料供应不足,企业生产成本抬升。当前,随着欧美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依旧处于剧烈波动之中,下行趋势明显。
近期,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能源署、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内的40家市场机构纷纷发布研报,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下半年走向作出研判。总体来看,全球大宗商品供需持续改善,价格大幅涨跌的空间均不大。但在中国经济稳步恢复、欧元区经济“软着陆”、美国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各机构对今年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判断存在一定分歧。
【资料图】
约70%的机构“看跌”
据统计,约70%的机构认为,2023年,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将呈下行趋势。多数机构认为需求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主导大宗商品定价的核心因素,在需求持续下行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或温和震荡下行。
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显示,今年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呈现下行趋势,预计今年大宗商品价格较去年将下降21%,为疫情以来最大跌幅。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未来两年大宗商品价格将有所回落,能源、农产品和金属价格预计年内分别下降11%、5%和15%,但大宗商品总体价格仍将远高于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预测,除天然气价格维持高位外,原油、金属、农产品价格将呈下行趋势。经济学人智库预测,由于全球需求放缓,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将在2023年回落,基础金属平均价格将比2022年下降11%。
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2023年,全球初级产品需求将放缓,整体价格可能继续下调。但在供给侧,极端气候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仍威胁全球供应链的恢复,全球初级产品价格仍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蒙特利尔银行认为,欧美经济发生衰退的可能性较大,且衰退主要发生在工业领域,今年基本金属年度平均价格将低于上年度。
在全球供应增加、需求减弱的情况下,今年以来,高盛屡次下调油价预期,不过下调后的目标价仍然高于当前油价。目前,高盛已将12月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期从此前的每桶95美元下调至86美元。这是高盛在过去6个月里第三次下调油价,此前高盛一直坚持每桶100美元的看涨预测。
中金公司在年度展望报告中提出, 2023年,全球需求侧的路径依赖特征或将减弱,在内生增长动能面临挑战之际,需求逆风或将延续,曾在疫情后受益于经济恢复的“大周期”商品价格或将继续承压,例如,能源市场中的石油、工业金属中的铜。当前来看, 2023年上半年,全球需求已回归内生性的增长驱动,国内恢复式增长格局企稳,海外趋势性走弱方向未变。
约30%的机构“看涨”
中国经济复苏是大宗商品需求的重要支撑因素。据对多家国际机构和智库最新公开预测数据的统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平均值为5.2%,预测区间为4.3%至6.5%,其中,多个机构的增长预测在近两个月内上调。受中国经济复苏预期等因素拉动,大宗商品需求可能出现抬升,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世界其他地区的需求疲软。
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是影响今年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的最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美联储货币政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大部分机构认为,美联储加息不会轻易停止,年内不会降息或降息概率很小,但加息步伐将放缓。但仍有部分机构认为,持续加息将导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届时美联储可能放松货币政策。
调查中,约30%的机构认为,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将出现上涨。美元见顶、美联储加息放缓、中国经济复苏等因素,将对大宗商品产生正向作用。
高盛等认为,2023年,大宗商品将继续处于超级周期。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带动需求增长,供给增长乏力和投资不足将导致2023年大宗商品价格呈现上涨趋势。具体走势方面,大宗商品第一季度可能会以起伏不定开局,并在第二季度开启涨势。摩根士丹利、富国银行认为,许多大宗商品仍处于结构性供应不足的状态,预计2023年价格将反弹,特别是能源相关产品。花旗则认为,对金属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并超过石油等其他大宗商品需求。
国际能源署(IEA)将2023年的石油供应预测上调了20万桶,至1.013亿桶/日,并预计2024年的供应量将进一步增加100万桶/日。尽管如此,IEA预计,至少在短期内,供应将难以跟上需求的步伐,这种情况将令石油市场大幅收紧,并可能推高油价。
需求方面, IEA预计,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达国家迅速向清洁能源转型,原油需求的增长将在5年内放缓至微量增长,并在未来10年达到峰值。对汽油等石油衍生运输燃料的需求将首先达到峰值,然后开始稳步下降。
标签:
近期,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能源署、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内的40
近期,《金融时报》记者在致电多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时了解到,目前
记者3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
出门在外对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不放心?万一出现意外不知道怎么解决?
眼下的科技革命涌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一系列科技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