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产经 > 正文

今日关注:消费需求恢复仍有时滞 各项政策还需加强协调联动

  • 2023-06-15 09:06:04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资料图片)

需求,还是需求!

6月13日,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继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出现回落后,5月份金融统计数据仍然延续放缓势头。其中,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36万亿元,同比少增5418亿元;5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56万亿元,比上月多3312亿元,同比少增1.31万亿元。数据回落既有一季度“开门红”后走缓的季节性因素影响,也受有效需求仍然不足所困。

实际上,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恢复的一个重要挑战因素。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处于疫情冲击后的恢复阶段,经济增长动能逐步增强,居民消费稳步提升,市场主体活力逐步恢复。但是,实体经济的生产流通传导、消费需求等恢复仍有时滞,经济循环阻滞摩擦未消。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如何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助力激活有效需求,仍是重要课题。

最新的利好政策已开始逐步释放。6月13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90%,较前值下降10个基点;同日,人民银行公布的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表显示,自6月13日起,常备借贷便利利率隔夜品种为2.75%、7天期品种为2.90%、1个月期品种为3.25%,3个品种均较此前下降10个基点。这既反映了资金市场供求,也释放了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信号,是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具体体现。

从供给端来看,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降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笔者注意到,近年来,随着贷款利率持续下行,部分银行的存贷利差逐渐缩小。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从大型商业银行到中小银行纷纷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和市场供求变化,主动下调部分存款挂牌利率。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增强银行补充资本和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除了通过上述举措降低负债端成本之外,还需要推动多重改革、探索更多元方式进行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推动柜台债券业务发展,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的债券投资交易、托管结算等渠道,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形成更加连续有效的二级市场价格等。

从需求端来看,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降给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本次调整将有效带动企业和居民实际贷款利率下行,进而刺激信贷需求,推动消费和投资提速。更为重要的是,本次利率下调,释放了明确的稳增长信号,将有效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推动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

围绕更具体的需求提振,金融也大有可为。一个最直观、最迫切的发展方向,就是顺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设计契合消费者需求的消费金融产品。例如,针对低收入群体,可重点聚焦金融可得性,缓解阶段性的流动性压力,助力实现消费扩容;针对中等收入群体,重点聚焦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投资增值功能,实现金融财富效应的释放;针对高收入群体,则要提供附加值服务,满足其多元化的投资消费需求,挖掘高收入、高净值人群的消费增长点。

从更大范围来看,则是要创造有利于消费的环境,让居民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这不仅包括满足居民消费金融需求方面的针对性措施,更包括对市场主体的长效支持。只有稳主体才能稳就业,稳就业才能稳消费、促消费。对于市场主体,要积极落实此前出台的一揽子稳增长政策。金融管理部门要继续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激励,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市场主体。而金融机构也要注重“量体裁衣”,探索通过智慧供应链、数字赋能、行业研究、平台建设等配套服务,为市场主体特别是相对弱势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面临的挑战并非仅仅源自短期因素的冲击,有效需求不足与相应产能过剩叠加问题,中长期内将客观存在。金融支持的落地见效必须与更深层次的改革相结合。笔者在近期调研中就发现,不少企业表示希望得到融资支持,但更为迫切的期望是优化营商环境,包括保障公平竞争和对企业专利、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改革需要与金融支持协调推进,方能共同做好“激活发展新动能、提振有效需求”的必答题。

标签:

推荐阅读

今日关注:消费需求恢复仍有时滞 各项政策还需加强协调联动

实际上,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恢复的一个重要挑战因素。

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下调 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有望稳中有降

继6月13日人民银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下降10个基点后,常

中国银行发布企业司库全球数字金融服务方案|每日观点

近日,在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期间举行的“ICT中国·高层论坛”上,

全球今热点:人民银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下降10个基点

6月13日,人民银行公布的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表显示,自6月13日起

5月份信贷投放整体稳健 融资需求稳步恢复-天天报资讯

“整体来看,在上年同期高基数及当月新增信贷、社会融资规模较为温和的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经济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