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2年,在世纪疫情跌宕反复、地缘政治冲突升级、供应链挑战加剧、通胀压力持续攀升等多重冲击下,全球经济笼罩在衰退的阴云之下。展望2023年,当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下行压力依存,全球经济将何去何从?
(相关资料图)
新年伊始,《中国金融家》杂志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德意志银行国际私人银行部亚洲投资策略主管刘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汇丰大中华区前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听他们共同解读2023年全球经济。
“胀”的风险将有所缓解
“滞”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中国金融家》:您如何看待2023年全球经济形势?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描述2023年世界经济主要特点,您觉得是什么?
陈卫东:从加息周期的“波澜起伏”到衰退阶段的“尘埃落定”。2023年将是疫情之后全球经济复苏最艰难时刻,经济运行关键词将由2022年的“滞胀”演进为部分经济体“衰退”。疫情暴发之后全球经济能够在2021年实现“V型”复苏,主要得益于史无前例的积极财政货币政策,使得需求快速回暖。但这种复苏基础并不牢固,既没有解决疫情反复、科技创新放缓、一些国家逆全球化政策等问题,又给经济运行带来新的隐患,导致通胀大幅攀升,俄乌冲突更加剧了这种矛盾。为了遏制高通胀,各国不得不快速收紧财政货币政策,大幅度加息,由此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滞胀”风险日益突出。进入2023年,在紧缩货币政策、全球需求萎缩和能源价格回落等因素影响下,预计全球经济“胀”的风险将有所缓解,但“滞”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是新变种毒株反复出现,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不利影响。目前新冠病毒的新变种毒株正在美国肆虐,该毒株具有极高的“免疫逃逸”能力,可能导致新冠疫苗有效性降低,增加各国感染风险。新冠病毒的不确定性将持续对全球经济复苏形成一定的拖累。
二是地缘政治博弈和冲突影响长期化,能源短缺和“脱钩断链”行为将继续对全球工业生产带来冲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深陷低增长泥潭,经济潜在增速明显下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2020年以来世纪疫情叠加2022年开始的俄乌冲突,进一步对全球经济带来严峻冲击,全球正处于产业格局重塑与地缘政治格局重构相互交织阶段。欧洲地区,受战争和制裁等因素影响,能源短缺状况难有改观,部分欧洲企业已着手启动产业链外移,2023年相关调整将加速,欧洲经济可能陷入深度衰退。亚太地区,欧美经济增速放缓和需求疲软将对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带来较大外溢影响,外需及其衍生的制造业投资对经济支撑作用减弱。美国积极推动产业链回流和“友岸外包”,在高科技和关键零部件领域对中国企业实施出口管制,相关措施将加大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是大幅加息对内需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利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2022年12月美联储公布的议息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将继续实施紧缩性政策,明确表示实际GDP增速需要持续低于趋势水平,以使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新的均衡。欧洲通胀仍处高位且没有明显缓解迹象,2023年将继续加息。日本央行超预期上调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区间上限,显露加息苗头。紧缩货币政策对内需的抑制作用将持续显现。目前主要经济体消费增速逐渐放缓,OECD消费者信心指数处于低位,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工资增长也将受限,2023年消费将逐渐进入下行区间。企业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已经受到高利率拖累,各国房地产投资和需求大幅下行,前景黯淡。
四是高通胀和高债务制约下,各国财政空间有限,宏观调控能力弱化。疫情后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积极的财政刺激政策,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大幅攀升,债务负担加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来财政支出空间。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通胀快速走高,政策负面效应凸显。即便2023年再次发生经济衰退,为了避免需求扩张导致通胀失控,各国政府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宏观调控能力和经济支撑作用将减弱。
从目前情况看,预计2023年上半年很多经济体将陷入衰退。欧盟和英国可能已在2022年四季度陷入衰退,美国可能在2023年二季度陷入衰退,欧美合计的经济份额占全球45%左右,双双陷入衰退将对全球经济带来较大拖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约有1/3经济体将处于衰退状态。这种普遍性的经济增长失速将对全球生产、消费等活动带来较大抑制。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0%(市场汇率法),较2022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全球CPI同比增速为6.5%,较2022年下降2.3个百分点,但仍明显高于过去10年3.5%的平均水平。
发达国家市场将现小型衰退
亚洲市场则更具韧性
《中国金融家》:展望2023年全球经济,具体到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主要经济体表现将有哪些差异?全球市场有哪些投资机遇?
刘佳:我们认为2023年全球市场的关键词是“韧性和衰退”,主要原因是预计欧元区和美国两大发达国家市场今年将分别出现一次小型的经济衰退。同时,受益于疫情防控精施优化调整后中国加速开放以及亚洲整体的经济和内需复苏,今年亚洲市场相比欧美将更具韧性。
我们对今年中国经济的前景较为乐观,预计今年会出台更多财政刺激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全国两会过后,财政刺激的力度或将更加明显。在财政刺激和对外开放双重效能的叠加下,预计中国2023年全年GDP增速将达到5%。此外,通货膨胀目前对中国的影响较小,预计今年通货膨胀水平将从去年预估的2.2%的上涨至2.6%。
亚洲今年的情况更加积极,相比欧美市场更具韧性。中国加速开放和中国旅客的重新出境游,有望给亚洲整体带来积极的增长动力。东南亚很多经济体,尤其是旅游业发达的国家,非常期待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中国经济的复苏也有望带动整个亚洲产业链,以及亚洲区域内的进出口。
在欧元区,由于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企业投资放缓和消费低迷,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已经开始出现小型的衰退。受高油价和高能源价格的持续影响,欧元区通胀预计将维持在较高的位置。针对衰退风险,欧元区政府的反应非常及时,已推出了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欧元区衰退程度预计将较轻。预计欧元区今年的全年通胀将由去年预计的8.4%降至6.0%,预计全年GDP增速为0.3%。
我们认为美国今年上半年也将发生一次小型衰退,主要原因是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美联储快速加息是去年全球经济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大幅加息使美国房地产市场明显放缓,家庭消费也有所下滑。由于经济衰退将大幅影响企业盈利以及家庭消费,美国的需求端通胀压力有望减弱。预计美联储一季度加息步伐将开始放缓,在3月或者4月完成整个加息过程,利率最终上调至5%至5.25%区间,加息完成后至2023年年底,利率将维持不变。
关于全球市场投资机遇,我们建议投资者今年关注中国的两个主题,首先是科技股。科技股和市场情绪高度相关,若市场对中国资产的情绪持续回升,科技股有望成为最先且最快反弹的板块,也看好科技股中长期增长潜力。若想投资中国的经济复苏,科技股是一定要布局的行业。第二个是中国重新开放相关的主题。未来,就业市场有望改善,居民收入逐渐修复,对高质量的消费类股票是很好的刺激。
此外,我们也推荐投资人关注欧洲银行板块。过去一年,由于俄乌冲突导致的悲观情绪以及缺乏市场关注,欧洲银行板块有一个很大的折扣。然而,欧洲银行的基本面其实非常良好,资本充足率已从2015年的13%左右上升至15%左右,不良贷款率从此前的7%以上下跌至2%左右。另一个重要的利好是,欧央行为了应对通胀将持续加息,这将有利于欧洲银行改善盈利。
全球通胀仍然高企
警惕三只“黑天鹅”飞出
《中国金融家》:展望2023年,全球经济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我们要注意哪些“黑天鹅”“灰犀牛”事件?
屈宏斌:展望2023年,中国防疫政策优化,感染高峰过后经济活动开始回暖,全年GDP增长有望从去年的3%恢复至5%-6%。这不仅有利于稳定就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也会通过贸易、投资和出境旅游等渠道拉动贸易伙伴的总需求,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然而,全球经济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全球通胀仍然高企。这意味着全球主要央行仍将继续收紧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全球总需求自去年下半年经济起进入下行通道,随着货币紧缩对需求的滞后效应显现新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增大。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上升,也会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我们应特别关注三个“黑天鹅”事件:
第一,全球高通胀的黏性可能超预期。目前金融市场的一致预期是欧美通胀已经见顶,未来几个季度逐步回落,年底前跌至3%-4%的水平。美联储也会因此而放缓加息步伐。但高通胀有可能持续更长时间。俄乌冲突仍在持续,未来的发展仍有巨大不确定性。这对全球能源供应的持续攻击有可能超预期。同时,全球产业链重置也会逐步降低全球生产效率,从而推动成本上升。中美科技战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都可能对全球通胀带来新的压力。
第二,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欧盟经济受能源危机和货币紧缩叠加影响已经处在衰退的边缘,美国四季度GDP增速虽然稍好于预期,但随着高库存等短期支撑力减弱以及暴力加息的紧缩效应显现,经济增长在未来几个季度可能会大幅减速。同时,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资金外流、国内高通胀的双重压力。经济体可能会出现金融动荡,陷入金融和经济危机。这无疑会对我国的外贸企业带来新的挑战。未雨绸缪、管理风险,尤其是汇率风险的预案是今年企业稳健经营的关键。
第三,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俄乌冲突仍在持续,疫情导致逆全球化也在加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不断推出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全球产业链也正加速重置。地缘政治风险增大必然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全球滞胀的风险。
新年伊始,《中国金融家》杂志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德意志银行国际私人银行部亚洲...
近年来,人民银行韶关市中支深入践行“征信为民”理念,积极推广应用“粤信融”平台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小微企业通过微信搜索或扫码“荆楚融担码”登录后,点击“我要了解政策”专栏可...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报价继续“按兵不动”,主要与中期借贷便利(MLF)...
债券通公司2月20日发布的债券通运行报告显示,2023年1月,债券通“北向通”共计成交5552亿元,日均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