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夜幕降临,山东省济宁市金宇路上一家餐饮门店的生意火爆,排队候餐的人熙熙攘攘,店内人头攒动,火锅发出的咕嘟声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碰杯声,为万家灯火增添了一缕烟火气息。
“现在我们饭店的食材供应恢复正常了,我心里的石头也总算落地了。”山东合众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看着店内热闹的景象感慨说,“就在几个月前,公司因流动资金不足无法购买食材,陷入了经营困境。多亏了中国银行提供的500万元‘美团商户贷’,让饭店重新恢复了生机。”
今年以来,受到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规模小、底子薄、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作为货币政策与市场的“连接器”,我国商业银行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更多的资金直达实体经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今年,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一方面,从信贷的增长来看,银行业提升货币信贷总量,给实体经济提供了充分支持;另一方面,从价格来看,今年以来,整个实体经济的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行。
强制造:量质齐升筑牢实业根基
“7亿元的无线蓝牙耳机精密制造项目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快速到位,帮助我们及时解决了转型过程中的融资痛点,加速了生产线升级进程。”歌尔股份相关负责人说。
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耳机……作为一家从事声光电精密零组件及精密结构件、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的企业,“智能化”是歌尔股份绕不开的话题。
自今年9月底以来,兴业银行济南分行推动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在歌尔股份加速落地,为该公司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近10年来,技术改造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持续稳定在40%以上,是提振制造业投资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为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现实需求、提振市场信心,今年9月28日,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自今年10月以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各家股份制银行积极推动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尽快落地见效,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制造业发展的水平。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为银行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
今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引导银行业更好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水平。
银行业应声而动。今年以来,各家商业银行将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一环,持续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以金融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企业发展壮大。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多家银行制造业贷款增速较去年末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大行制造业贷款增速均达到30%以上。
从股份制银行来看,截至今年9月末,兴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过5000亿元,较年初增长逾26%,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58%;截至今年10月末,招商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年初增加377亿元,增速26%,是自营贷款增速的两倍以上。
助小微:增量降价呵护“毛细血管”
如果说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根基,那么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蔓延和经济下行双重冲击,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面临困难,信心不足,预期转弱,亟须纾困解难。”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区、各部门助企纾困举措密集出台,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当前,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总体上呈现出增量、扩面、降价的格局。
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发力,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受困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58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9万亿元,同比增速24.1%。
在扩增量之外,各家银行也按照“收费应免尽免”“利率能降则降”的宗旨,进一步加大减费力度并扩大减费让利范围。
“从融资成本上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利率明显下降,减费让利力度加大。”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原晓惠表示,从今年上半年来看,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35%,较2021年全年下降0.35个百分点。
疫情期间,工商银行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接触性服务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前对接客户到期融资,加强接续资金支持。邮储银行也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减费让利、服务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通过减免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以及ATM跨行取现手续费等,降低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成本,有效帮助小微企业解忧纾困。
稳外贸:跨境金融支持企业扬帆出海
“如果能得到国内银行的金融支持,帮忙快速找到合适的国外部门,使问题得到解决,那无异于如虎添翼。”进出口龙头企业深圳中电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中电”)的张德超是公司的总会计师,也是一名“老外贸人”,这是他从业多年来最深切的感悟。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深圳是我国的外贸大市,有着“外贸第一城”的美誉,出口总额连续29年居内地城市首位。在这里,有无数家和深中电一样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他们共同为深圳市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作为一家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集成商,深中电的客户遍及各地,事关珠三角数万家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今年以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深中电等当地多家外贸企业都面临着订单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开拓市场难度加大等困境。
就在疫情蔓延的关键时刻,中国银行深圳分行通过提供跨境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服务,为企业打通了跨境资金通道。“办理跨境资金池业务后,我们使用跨境资金的手续大大简化了,从以前的事前审查变成了事后备案,时间成本则从原来的3至5天变成了即时。”深中电相关负责人表示。
贸易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事关稳增长、稳就业的大局。而保障外贸外资企业生产流通稳定,是当前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重中之重。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自今年4月以来,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出台多项稳外贸金融举措,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外贸外资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帮扶。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规模达3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我国外贸再次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活力。在外贸稳定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个微观个体的努力及金融之力的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受到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规模小、底子薄、抗风险能力较弱...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
12月17日下午,杭州武林路步行街,一场以“宋韵”为主题的集市出街
近日,在人民银行海安市支行的指导下,海安农商银行首笔“政采贷”成功落地,将政府采购合同变为“真金...
12月13日,综合反映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中证全债指数收报224 21,创下近4个月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