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产经 > 正文

关于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的思考和建议

  • 2022-04-25 10:29:00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政府预算是财政的核心,反映国家的施政方针和社会经济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政府预算公开体现公民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是公共财政在阳光下运行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地方财政预算管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兜牢“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关乎基层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国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带来一些地方财政减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财政减收增支压力进一步增大。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采取有力措施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预算管理,集中有限财力保障“三保”支出需求,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足额保障“三保”预算

2021年财政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价格上涨带动。从财政收入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完成预算并有一定超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突破20万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7.27万亿元,增长11.9%;非税收入2.98万亿元,增长4.2%。

(一)培育税源经济,增强自我保障能力。从财政收入看,税收收入的增长是主体。为兜牢兜实“三保”支出底线,各级财税部门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努力深挖有潜力产业,培育税源经济,确保依法依规、应收尽收,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进一步提升财政自给率水平,增强地方支出保障能力;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继续压实收入、提高收入质量,深化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税收预测联动机制,制定重点税源管理办法,加强重点税源日常监控、分析预测和实地调研,做到目标准、底数清,从税收角度观察经济运行情况,服务好经济和社会发展,足额保障“三保”预算。

(二)合理组织非税收入。为更好地助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产扩能,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各级财税部门应积极研究政策,采取多项措施,加大组织非税收入力度。依据各职能部门的收费项目,严格落实收费职能,科学合理地编制各执收单位非税收入年度计划、明确非税收入征收目标,充分做到全年征收任务心中有底,定期进行数据研究和分析;多角度深层次开展预算执行分析,及时掌握收入动态,针对收入进度、项目增减幅度异常情况,会同相关部门查找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确保非税收入及时收缴入库。

(三)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近年来,由于受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基层财政收入面临下行压力,财政收支平衡受到挑战。为了兜牢基层“三保”预算,缓解财政运行中遇到的困难,中央加大了对地方转移支付,省级财政也要最大限度地下沉财力,基层更是要守住底线,缓解收支压力,确保收支平衡,保障“三保”预算足额落实到位,保证地方财政长期平稳运行。2021年,用于增加地方财力的均衡性转移支付1.89万亿元、增长10.1%,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3373亿元、增长13.2%,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3027亿元、增长8.5%,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882亿元、增长11%,这些钱基本属于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范畴,不指定用途,地方可以用来充实困难地区的财力。这些措施为地方做好基层“三保”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从严预算编制,夯实“三保”预算

预算编制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地方加强预算管理,应将“三保”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按照“县级为主、省级兜底”的原则,县级财政要确保“三保”预算逐项足额编列,省级财政要抓好县级“三保”预算编制的审核工作。

(一)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强预算管理,明确支出责任。做好预算源头管控,硬化预算刚性约束,多举措压减一般性支出,积极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压减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及“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需求、非重点支出和非刚性支出需求。努力实现一般性支出一律压减5%以上的目标,专项业务经费统一按照上年度预算的10%予以压减,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集中有限财力优先用于“三保”预算安排,坚决兜牢“三保”底线,不留“三保”支出硬缺口。

(二)着力盘活存量资金。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预算安排与存量资金挂钩机制、结转结余资金常态化清理机制。定期开展存量资金集中清查,按资金来源、结转年度、资金用途等情况逐项清理、分类甄别,将超过两年以上的结余资金,按原用途无法支出的结转资金、超过规定时限无法执行的当年项目资金一律收回,财政统筹安排用于“三保”预算,避免形成资金沉淀,激活存量资金,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三)做足做实“三保”预算。 坚持量力而行,合理制定民生支出政策,提高政策的可持续性。公用经费按照在编在岗人员定额标准予以保障,功能科目细化到项级,经济科目细化到款级,保证机关正常运转;民生支出积极落实各项民生支出政策,严格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确保县级资金配套到位,做到“应保必保”。一是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支持粮食生产,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二是坚持疫情防控不放松, 密切跟踪疫情发展态势,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实施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不断巩固疫情防控良好态势。三是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灾后重建等领域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稳步提高财政保障水平,坚决兜紧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四)强化“三保”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将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分配体系,将绩效管理要求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促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拓展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采购等项目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运行综合绩效水平。完善绩效目标与预算资金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同步公开的工作机制,切实将绩效目标作为预算安排的基础和依据。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预算安排有机衔接。

(五)全面实施项目预算管理。将年度项目全部纳入项目库管理,以系统化的思维整合预算管理全流程,建立各级财政统一的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和技术标准,构建制度加技术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各级预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结合重点领域发展规划和中期财政规划,根据项目轻重缓急以及财力状况,统筹安排重点支出。

加强财政预算执行管理,优先保证“三保”支出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改革发展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加强财政预算执行管理,加快财政资金支出进度,实现“三保”支出应保尽保,将“三保”作为财政管理工作考核重要内容。

(一)加强预算支出。针对部门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环节,全方位加强预算执行监控,促进资金规范合理使用。从根本上避免资金浪费,闲置等问题发生,对于政府预算经人大批准前,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确保“三保”等资金及时保障到位。财政部门加强同相关部门的沟通,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对年初预算已明确到具体项目的资金,要积极安排形成实际支出和实际工作量。同时,要加快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支出进度,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尽快拨付到位,严禁挤占挪用。

(二)调整支出结构。保障“三保”资金优先安排和支出。财政支出中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并在“三保”支出中优先保障国家和省定标准的“三保”支出顺序,库款中优先保障“三保”款项支出,各级各部门“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的年初预算要继续压减,年中预算执行数不得超过年初预算批复数,且在年度执行中不予追加,要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结转结余超过两年的沉淀资金,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无法支付的资金以及项目无法进展的资金,应及时调整资金用途,优先用于“三保”方面的急需支出。

(三)加强国库库款管理,优先保障“三保”支出需求。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充分发挥财政国库的基础性、保障性功能,全力保障基层“三保”支出需求。通过做好财政收入预测、预算支出资金需求预计、提前谋划,科学调度,牢牢兜住基层“三保”底线。

标签: 预算管理 绩效管理 财政收入

推荐阅读

关于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的思考和建议

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兜牢“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关乎基层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

驱动现代金融发展的“元宇宙路径”

元宇宙金融可简称为元金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与摸索之后,目前已经逐渐清晰起来。无论是新一代数字...

金融科技让普惠金融服务更添温度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银行业持续深耕金融科技领域,创新产品和服务,赋能业务发展。

上海“政银担”合作机制为抗疫保供“输血供氧”

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政银担”合作机制作用,与市融资担保中心、市农业农村...

降准后天津市金融机构将释放资金约103亿元

从人行天津分行了解到,天津市7家法人金融机构纳入本次降准范围。本次下调后,法人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经济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ad